节水灌溉

枣庄市水利事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一项政治任务,水利部门责无旁贷。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加快水利发展,对助力乡村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枣庄市台儿庄区在水系规划、河道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升、高效节水灌溉、河湖“清违清障”专项整治等水利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效,营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水利规划建设的样本。

1 经验做法

1.1 构建防洪除涝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条件

台儿庄区位于山东省的最南部,地处韩庄运河、伊家河两岸,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地势低洼,地处南四湖下游,是苏、鲁、豫、皖4省8市37个县(市、区)洪水汇集下泄的必经之地,年过境客水量24亿m3,占全区地表水总量的92%,共有大小河流13条,全长177.6km,素有“洪水走廊”之称。该区近几年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初步建立了防洪除涝工程体系,近期结合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沿运片邳苍郯新片区治理工程的实施,规划对分洪道、大沙河、新沟河、陶沟河等河道疏浚、堤防加固等,将除涝标准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以上;通过新(改)建、维修加固涵闸、泵站、桥梁、倒虹吸等构筑物,使全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为乡村生态水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1.2 建立水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确保供水安全和农村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台儿庄区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分期分批对全区的农村供水工程进行“规模化、高标准”的整合、改造、修复和提升,完成现有的秦庄水厂和涧头集水厂管网延伸,形成运北和运南两大农村集中供水网络,即将全面实现全区农村25万人规模化集中供水全覆盖,初步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模式,形成全区农村供水一体化格局。该区还开始规划战略水源地,着手进行平原水库建设前期工作,为该区水安全保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 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台儿庄区在加强灌排体系建设的同时,重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水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易涝区推广水稻的控制节水灌溉制度和灌水技术,计划5年内使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以上,并通过泵站、沟渠、水系综合建设配套,形成较为完善的蓄、引、提、排、灌工程体系,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和“节水、节能、节地,省工、省钱,增产、增效”的效果,并通过加强智慧管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4 加强雨污水处理利用,建设“海绵型”新农村

围绕乡村供水、用水、耗水、排水、污水收集处理利用等环节,研究制定不同环节的节水措施,树立节水就是减少排污水的意识,并建立激励机制;围绕乡村居住区的降雨、径流、入渗、排水、回用等环节,利用农村水系和坑塘,重视雨水的利用和收集,增加入渗措施,尽量把雨水排到村内绿地利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做到“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的同时,村内道路建设要吸收“海绵城市”治理理念,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建设“海绵型”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提升群众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1.5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弘扬运河古城文化

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在河流治理设计中,按照“安全、高效、绿色、循环、低碳、自然”原则,尽量保持河道的连续性、蜿蜒性、断面多样性、分段异质性、岸坡透水性,建立适合生物多样性的水生环境。结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新增用水的审批,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用水许可控制管理,实行计划用水,建立超计划用水累计加价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达标率。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保护河湖水质。利用好“洪水走廊”的优势,加强雨洪资源的利用,按照“把水留下来、让水活起来、保持水常清”的要求。弘扬运河文化,加快形成循环畅通、良性运行的生态水系水网格局,彰显古城水乡特色,实现了水与运河文化的融合。

2 结语

台儿庄区在发展水利事业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为全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做法。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防洪除涝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饮用水战略水源地建设需要加快步伐,农村供水保证率和水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三是农村污水处理率低,面源污染还比较严重,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大水利规划和建设的工作力度,补齐工程建设“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