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探究

 

浙江省属于农产品基地以及高产农区,全省有70%的粮食种植面积为水稻,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当前,水稻生产所需的灌溉用水量巨大,并且利用效率较低,排水频繁,使用传统的灌溉模式,可能会造成水体污染,并给农田带来污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浙江省大部分地区逐渐开始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展开水稻种植,为农民增收和种植管理提供便利。应用此技术,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为水稻生长提供优良的生长空间。技术应用阶段,可结合不同水稻生长特点,采取合理灌溉措施,节约水资源,促使浙江省绍兴地区水稻种植效益不断提升。

1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介绍

1.1 技术内容

水稻种植期间,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是结合其生产阶段对水分需求量的不同,使用科学灌溉技术,调节水稻生长机能,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灌溉用水量,减少灌溉次数,提高水分、肥料等利用效率,促使水稻产量提升。

1.2 技术特点

对比常规的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水稻田间保留水层的时间方面存在差异,节水灌溉的田面处于长期无水层状态,而普通灌溉技术需要在田面长期保留水层,只有在水稻收割或者晒田期间没有水层。第二,在灌溉过程判断标准存在差异,节水灌溉措施主要是分析水稻生长不同时期土壤内水分含量是否处于控制下限范围之内,适时补水,常规的灌溉措施是利用水层深浅形式灌溉。第三,在灌水程度方面,运用节水灌溉措施,重点采用人为控制方式,对田间水分存留量进行调控,在水稻需水敏感期为其补充水分。

1.3 应用条件

利用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水稻种植,可根据水稻各生育阶段对于水量的消耗规律最大化利用天然雨水,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并保证在其需水关键期水分供应量充足,进而减少灌溉次数,提高水分利用率。此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水,而且还能对其展开合理调节,保证水稻整个生长过程节水。此外,和常规灌溉措施相比,应用节水措施要求田面平整,高低差不可过大,并要向农民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标准和应用流程,才能提高节水灌溉效益[1]。

2 浙江省现有节水灌溉栽培技术

2.1 工程技术

2.1.1 低压管道输水

低压管道输水指利用管道系统,将灌溉水向田间输送,将水资源直接灌溉到田间沟、畦等当中。该技术运用需要较低的输出压力,并且输水效率较高,省时、节约成本。浙江地区未来水稻种植的灌溉区改造将以此为重点。

2.1.2 渠道防渗

渠道防渗主要是采取渗透性小的输水渠道进行灌溉,以降低田间渠道在输水过程产生的损失,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利用该技术,可提高渠道抗冲击能力,并且防渗效果优良,不但能够节约灌溉工程建设投资,而且还能节约灌溉期间劳动力费用。浙江省当前广泛应用渠道防渗这一节水技术展开水稻种植。

2.2 非工程技术

常用的非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有三种,分别为间歇灌溉、薄露灌溉、适雨灌溉。

2.2.1 间歇灌溉

间歇灌溉是指水稻种植期间,按照特定周期,向田间间歇供应水分。此灌溉技术应用过程,主要利用对水层的控制,使田间保持湿润、浅水相互交替的状态,属于典型的节水灌溉措施。应用此技术,主要是在水稻移栽之后到返青、孕穗、开花等时期,始终以浅水层灌溉。在水稻的分蘖后期,可适当采取晒田措施,其他生长期可采取间歇灌溉措施,展开交替浅水灌溉。

2.2.2 薄露灌溉

薄露灌溉主要是在水稻田间尽可能使用薄水进行灌溉,适当晒田。应用期间,需要重点关注“薄水层”控制,保证水稻在整个生长周期都处于薄水层状态下。应控制水层小于20 mm,保证田间有水覆盖即可,灌溉过程经常晒田,田间不可长期淹水。此技术适合应用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以利于田间长时间保持薄水层状态。

2.2.3 适雨灌溉

适雨灌溉主要指充分利用自然降雨,配合农业灌溉措施,保证二者之间相互协调。南方地区多雨,因此要重点将水稻的耐涝等特性考虑其中,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让水稻受到适当水淹,最大限度利用稻田湿地功能,降低水稻种植灌溉用水量。

3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应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