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

农高会专访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22届农高会专访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汪有科文字实录:

主持人:亲爱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欢迎继续关注第22届杨凌农高会,这里是西部网访谈直播间,我是张明鸣,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左边边这位嘉宾,他是来自于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汪有科,汪老师您好,先和网友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汪有科: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跟汪老师聊天,得知汪老师和杨凌的渊源缘分还是不浅的,在82年就来到杨凌了,给我们讲讲到底是怎么回事?

汪有科:我应该说是改革开放第一届正式考上的77届的学生,82年正式毕业以后分配到中科院,当时是中科院,所以就到杨凌了。30多年了,前面一段时间在中科院工作,99年开始合校以后属于西北农林大学,前面也是搞植被建设为主的公园绿化,99年开始侧重的做节水灌溉技术工程这方面的研究。为什么要搞这方面的研究呢?一方面是杨凌所处的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干旱半干旱,那就是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就在于水。需要水它又没有水,就需要发展这样一个工程。

主持人:这样的矛盾就出来了,您主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汪有科:侧重目标主要的问题是这样。

主持人:您是响应国家号召直接分配过来了,这一待就是30多年,应当是看着杨凌农高会一届一届这样办过来的,应该是也有着一些情感在里面吧。

汪有科:是的,我们国家农业技术应该说是在世界上还是农业大国,但是技术不是最先进的,特别是我们西部地区,农业技术相比之下在全国是比较滞后的。我分配到杨凌以后,杨凌当时有八所高等院所,后来联合西北农林大学,西部这一块儿干旱半干旱,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问题,应该主要的担子在杨凌。杨凌农高会可以说是在我看着成长起来了,30多年了,开始的杨凌没有农高会的时候,相比之下应该是杨凌方面的农业高新技术的阵地还是技术辐射也好,推广也好,力度的局限性比较大。那么现在是22届农高会,也是22年了,从农高会的发展来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比较低端初级到现在比较更高端,甚至在国际上也有比较大的影响。杨凌农业技术推广插上了翅膀,也给我们这些科技人员推广技术开拓了很多的通道,甚至是高速通道。

主持人:节水灌溉对于咱们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确确实实是非常重要的项目,那么咱们现在这个层面在国家、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呢?

汪有科:节水灌溉技术来讲目前跟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农高会这22年来,差距在非常快的缩小,特别是农高会每年一次,几十万的农民自发的来到这个地方学习技术,通过农高会,我们也是每届在普及和宣传农业技术灌溉,从战略上来看,节水灌溉的企业产品也在逐渐的和国际上的距离在缩小。技术上来说,应该说是有差距,但是我认为差距不是很大,但是从普及的角度来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国外的距离仍然是比较大的。

主持人:农民朋友还重视它吗?

汪有科:农民朋友,我们现在,我个人认为农民是喜欢这项技术的,但是整体来讲面上来讲推广的范围非常有限,这是与农业种植制度、规模以及其他方面有关系。比方说是关中的农民,每人不到一亩地,一家五口人,不到十亩地,这样一个面积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特别是工程技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只是成本高,节水是有成本的问题,主要是农民每家每户所具有的土地面积有限。比方说是节水,每亩地能省20块钱,10亩地才200块钱。

主持人:体现不出它的重要性。

汪有科:你要是规模化价值,一万亩土地你看看就是多少万了,规模效益这是一个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另外一层意思,我认为从节水来讲,这应该是政府关心的,这是个很关键的资源问题,农民一家一户一共不到十亩地。

主持人:除非是农场主的概念就不一样了。

汪有科:农场主有规模的效应,他才可以考虑。我们现在外面打工一天也就一二百块钱常有的事情,我节约一年的水费一家才能省200块钱的效益,效益在经济上不是很大。

主持人:现在随着观念的转变,随着政府对于农民、农村以及三农问题的关注,应该说这方面的矛盾在慢慢的转化过程中。

汪有科:应该是有进步,特别是今后这五年计划,关于农民的城镇化也好,还是农民的流转也好,更加有利于这项技术的发展。

主持人:可以说是在杨凌农高会上,您也是看着它成长起来的,有没有在展会上转了呢?

上一篇: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逾530万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