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

上海高校节水工作的回顾与拓展

 

0 引言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节俭的传统。自新中国成立起就倡导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上世纪80、90年代,又提出“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双增双节”号召。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环境,政府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简称《节能法》),于1998年1月1日起实行,并于2007年和2016年先后两次进行了修改。《节能法》明确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水作为人类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资源,是节能范畴的重要部分。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019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印发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了29项节水重点任务,强调“总量与强度双控”、“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方案》要求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及服务创新体系,加快节水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节水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体系;推动节水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公共机构、公共建筑、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引导和推动合同节水管理。《方案》涵盖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方案实施。

1 节水工作回顾

上海市教育系统开展节水工作历时长远,创建节水型学校的工作已持续十余年。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2007年,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教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节约型学校(校区)试点创建活动的通知》;2012年又联合颁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节水型学校(校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根据主管部门要求,2007-2012年,上海市80%公办高校开展并完成节约型学校(校区)的创建,节水工作全面展开,用水量明显得到控制并显著下降。期间,上海能专会每2~3月召开工作例会及时总结、交流学校节水工作,为推进节水型学校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2年,在市水务局、市教委统一部署下,普教系统--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了创建节水型学校的高潮。上海能专会应区教育局和普教分会邀请为学校提供了节能培训和经验交流,并参与评审工作,充分发挥上海能专会在节水型学校建设工作中的技术指导和推进的作用。

回顾上海节水工作的进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07年前,部分高校率先开展以完成计划用水指标为目标、更新节水器具为手段的节水工作,并通过宣传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教育系统节水工作的展开。

(2)2007-2012年,所有高校开展了节水型学校(校区)创建工作。工作从体制、队伍、制度建设、水平衡检测、生均用水量考核、节水技改、中水利用、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展。至2012年底,80%公办高校完成节水型学校(校区)的建设,并获得相应的荣誉。

(3)2012-2016年,节水型学校(校区)创建工作由高校转入普教和中职系统。

(4)2016年底,市水务、市教委牵头对上海教育系统节水型学校进行复评,到目前为止,通过复评的学校(校区)仅16所。

2 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四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复评结果,发现节水工作后期不尽人意。具体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1)工作重心偏移

2010年前后是节能工作成为重点、热点和全面开展的阶段。但因传统观念、认识误区和具体操作习惯使节能存在分而治之的状态。在整个社会节能技术和设备亦趋进步、发展和应用亦趋成熟时,节能工作却削弱了节水的力度。

2)人力资源受限

随着节能工作的全面展开,各部门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且高校普遍存在轮岗换岗机制,致使人员调动频繁。同时,退休高峰期及人员替补滞后也造成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从而,学校人力、物力、财力重心开始偏移节水方面,致使已达到相当高度的节水工作趋于冷落,后续发展乏力。

3)节水新技术、新设备发展滞缓

节水领域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发展的相对滞缓,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节水管理和技术的提升。特别是中水利用技术,投入和运行成本是重要因素,其关键安全性指标需进一步提高。

相对而言,节水技改的经济效益低于其他节能项目,因此在前期项目选择时会发生偏离。

4)政策合理性的影响

上海高校初期开展节水型学校(校区)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是空前的高涨,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通过评审的学校,其用水量都有明显下降,但由此带来这些学校次年计划用水指标进行了下调。此政策影响了学校节水工作的积极性。尽管水务部门承诺学校确实因不可控因素发生超计划用水情况时可再行书面申报,水务部门可据实进行指标调整,但因校园大、人员广、活动多等是学校用水不确定性因素,用水量变化较大,直接减少年度月计划水量,对学校节水实践增加了难度,从而影响了执事者的工作积极性。

上一篇:从节水做起给幼儿种下环保的种子
下一篇:没有了